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沧州师范学院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表日期: 2025-01-03 阅读:


沧州师范学院

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服务面向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办学目标定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校内涵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师范类应用型大学。到 2025 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研究实力大幅提升,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上升,为全面建成地方高水平师范类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师范类。

办学层次定位:做强本科生教育,争取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合作教育,办活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靠得住、有本事、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沧州,面向河北,辐射京津。

学科专业定位:以教育学、文学、理学为基础,重点加强工学、艺术学、法学和历史学,积极发展管理学和经济学;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专业,大力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重点建设省级一流专业;对接地方产业,积极推进专业集群和产业学院建设。

(二)学校概况

沧州师范学院地处河北沧州,是沧州市唯一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于2010年开办本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3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5个,新办专业11个。

 

 

 

1 专业布局概览

学科门类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总计

所含本科专业数

0

1

3

6

5

2

9

11

0

0

5

11

53

比例(%)

0

1.89

5.66

11.32

9.43

3.77

16.98

20.75

0

0

9.43

20.75

/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5713人,折合在校生16657.3人。本科在校生15713人,占比100.00%

2024年,学校计划招生3750人,实际录取考生3750人,实际报到3704人。实际录取率为100.00%,实际报到率为98.77%。招收本省学生3217人。

学校招生批次为第二批次招生A、本科批招生、提前批招生、第二批次招生B

2 学校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招生类型

录取数(人)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平均分与控制线差值

安徽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4

462.0

504.83

42.83

安徽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8

465.0

502.71

37.71

福建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6

431.0

492.17

61.17

福建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24

449.0

509.96

60.96

广东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7

428.0

495.71

67.71

广东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3

442.0

496.08

54.08

广西壮族自治区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4

400.0

466.29

66.29

广西壮族自治区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1

371.0

446.82

75.82

海南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10

483.0

580.8

97.8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672

449.0

517.29

68.29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472

448.0

502.01

54.01

河北省

提前批招生

不分文理

50

497.0

595.97

98.97

河北省

提前批招生

不分文理

40

593.0

644.3

51.3

河北省

提前批招生

历史

100

449.0

566.19

117.19

河北省

提前批招生

物理

100

448.0

563.54

115.54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3

396.0

488.8

92.8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2

428.0

497.45

69.45

黑龙江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5

410.0

480.07

70.07

黑龙江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5

360.0

455.0

95.0

湖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0

426.0

494.2

68.2

湖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0

395.0

492.0

97.0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6

438.0

490.0

52.0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9

422.0

468.78

46.78

吉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3

369.0

505.15

136.15

吉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2

345.0

462.33

117.33

江苏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6

478.0

516.0

38.0

江苏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2

462.0

509.17

47.17

江西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1

463.0

519.98

56.98

江西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4

448.0

500.2

52.2

辽宁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6

400.0

520.83

120.83

辽宁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2

368.0

515.5

147.5

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4

360.0

453.64

93.64

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1

381.0

435.09

54.09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7

340.0

418.58

78.58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3

421.0

458.13

37.13

陕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1

372.0

442.47

70.47

陕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9

397.0

462.56

65.56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9

459.0

494.32

35.32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1

457.0

509.84

52.84

天津市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25

475.0

531.62

56.62

云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0

420.0

484.31

64.31

云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10

480.0

522.79

42.79

重庆市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0

413.0

508.08

95.08

重庆市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8

348.0

500.58

152.58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B

理科

12

418.0

439.5

21.5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B

文科

8

446.0

468.22

22.22

山东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20

444.0

511.5

67.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02人、外聘教师12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864.0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15:1

按折合学生数16657.3计算,生师比为19.28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24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80%;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25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2.29%;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66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2.79%

3学校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802

/

124

/

职称

正高级

66

8.23

22

17.74

其中教授

63

7.86

9

7.26

副高级

193

24.06

46

37.10

其中副教授

174

21.70

12

9.68

中级

453

56.48

31

25.00

其中讲师

435

54.24

3

2.42

初级

0

0.00

6

4.84

其中助教

0

0.00

3

2.42

未评级

90

11.22

19

15.32

最高学位

博士

132

16.46

2

1.61

硕士

532

66.33

18

14.52

学士

116

14.46

90

72.58

无学位

22

2.74

14

11.29

年龄

35岁及以下

336

41.90

31

25.00

36-45

230

28.68

32

25.81

46-55

145

18.08

36

29.03

56岁及以上

91

11.35

25

20.16

 

我校持续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向兄弟院校求取真经,学习破解同类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内外发力科学修订《沧州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出台《沧州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考核办法》,力求新修订的引进办法能够与沧州市人才新政形成合力,对高层次人才形成强吸引,让人才既能引得来、又能留得住;力求新出台的考核办法能够使高层次人才既能留得住,又能用的好。兼顾新老政策衔接,完成博士新引才政策调整后新老引进人员待遇及协议转接问题和139名博士的层次认定工作,其中认定为六层次5人,七层次34人,八层次100人。

广开宣传路径。建立西北、云贵、东北三条高校引才宣讲路线,与沧州籍、河北籍优秀博士建立联系,诚邀优秀人才到校工作。与具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将我校人才引进政策和沧州市人才新政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博士们进行宣传,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供需双方在信息上不对称的问题。

2023-2024学年,共入职硕士67人,博士8人,另外还有2名博士正在办理入职手续。在充分调研学校教学单位行政教辅部门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师范专业认证、硕士点建设单位、申报一流专业建设、新专业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和人员储备。

在职称评聘中体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导向。按照河北省职改办《关于做好2024全省职称申报工作的通知》和《沧州师范学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管理办法》(校发【202367号)文件要求,通过专题政策解读会扩大教职工的知情权,现已完成2024年职称评定工作。

聚焦长效激励机制,全过程激发人才活力。为建立合理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事代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人事代理人员“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晋级申报、考核聘用”的办法,按照《沧州师范学院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方案》要求进行聘用申报,经审核符合条件的人员可聘任到相应岗位,一并落实相应福利待遇。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耕教育教学改革,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省校两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与推荐工作,共评选校级教学名师10人,优秀教学团队10个。郭玉秀教授获评“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文娟教授负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获评“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共确定沧州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20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申报、建设工作,确定18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重视科研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政策、成果、学科平台建设为抓手,浓郁科学研究氛围。出台《沧州师范学院重点学科、科研平台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分级考评、成果导向和团队建设,为高级别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学年新增立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6项,签约横向课题81项;结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课题30项,其中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0部,译著4部;教师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专利2项。这些科研成绩对于教师知识更新、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积累探索和创新经验,培养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本学年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赴国内外攻读博士66人,组织教师线上线下培训186场,累计培训约5000人次,教师队伍层次和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其中,为紧跟时代形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2024年下半年,以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数字素养提升为重点,我校组织了一系列培训,对于青年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理解并接受智能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将智能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二)教学经费投入

2023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259.2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75.0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85.0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956.62元,超出生均1200元的国家规定标准线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47.73元,生均实习经费为54.10元,与去年基本持平。

 

4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项目

数量

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34887.07

教育经费支出总额(万元)

4303.20

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1044.00

教育事业收入

教育事业收入总计(万元)

32223.02

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其中:国家(万元)

3917.00

地方(万元)

20186.76

本科学费收入(万元)

8119.26

教改专项拨款(万元)

0.00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总额(万元)

3259.20

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专科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11.51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1956.62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200.00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80.00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160.00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元)

101.83

 

(三)教学用房及设备

学校总占地面积73.89m2,产权占地面积为50.88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40.89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180722.48m2,其中教室面积84203.37m2(含智慧教室面积890.0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45260.04m2。拥有体育馆面积14722.53m2。拥有运动场面积50146.06m2

按全日制在校生15713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47.03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26.03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1.50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2.88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94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19m2/生)。


5 占地及教学行政用房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738926.54

47.03

建筑面积

408931.37

26.03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80722.48

11.50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5260.04

2.88

体育馆面积

14722.53

0.94

运动场面积

50146.06

3.19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4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93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81.86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0.63%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5332台(套),合计总值1.708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95台(套),总值6633.50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5713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0871.44元。

学校目前拥有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校内实践场所321个,其中专业实验室50个,基础实验室34个,实训场所46个;校外实践场所629个。

6 实践教学场所情况

项目

学校情况

校内实践教学场所

总面积(平方米)

71989.52

总数量

321

设备台套数

15332

设备值(万元)

17082.30

校外实践教学场所

总数量

629

当年接纳学生总数

4795

 


7 支撑专业实验教学校内场所情况

项目

数量

承担实验课程门数

面积

(平方米)

设备台套数

设备值(万元)

专业实验室

50

121

5667.88

3937

3549.56

基础实验室

34

104

4162.72

2876

2390.22

实训场所

46

201

24602.26

2950

5366.06

 

(四)图书馆及图书情况

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2741.9m2,阅览室座位数260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55.48万册,当年新增64670册,生均纸质图书93.34册;拥有电子期刊43.38万册,学位论文607.28万册,音视频38693.3小时。2023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5.38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339.3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83.36万篇次。

8 图书馆及校园网情况

项目

学校情况

纸质图书总量(万册)

155.48

生均纸质图书(册)

93.34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64670

生均年进纸质图书(册)

3.88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153850

电子期刊(册)

433831

学位论文(册)

6072767

音视频(小时)

38693.3

 

三、专业与课程建设

(一)把握“双万计划”机遇,推进专业、课程建设

开展一流专业建设是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验收工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410号)要求,启动第二批省级一流专业验收自查。20246月,河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验收认定结果的通知》(冀教高函〔202427号),我校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全部顺利通过验收,并被正式认定为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

印发《关于对第一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行评估验收的通知》(教字〔20241号),启动第一批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验收工作,经评审10个专业全部通过验收。

启动第二批校级一流立项建设课程验收工作,组织专家组对27门课程进行听课、审阅材料,经评审27门校级一流课程全部通过验收。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具有沧州师范学院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印发了《沧州师范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并启动了微专业的申报工作,设立无人机应用、工业智能控制、跨境电子商务3个微专业。

(二)聚力师范类专业认证,聚焦师范人才培养

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化学4个专业正式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20246月,小学教育、生物科学2个专业已接受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音乐学、历史学、体育教育3个专业2024年底完成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美术学专业即将迎接河北省师范专业认证摸底考察;学前教育专业认证中期检查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评估中心。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46号),我校申报的地理科学专业成功获批。地理科学专业的获批,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校基础教育学科总体布局。

全面启动2024年师范生教师资格免试认定工作。为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的通知》(教师函〔20221号)及河北省教育厅相关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沧州师范学院2024年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工作实施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严格落实,顺利完成本年度免试认定考核工作及学生信息上传工作,为768名学生发放了教师职业能力证书。


(三)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

2023-2024学年,学校共开设各类课程1814门,4137门次。

9 全校课程开设情况

课程类别

课程门数

课程门次数

双语课程门数

平均学时数

平均班规模(人)

专业课

1701

2724

14

45.05

49.70

公共必修课

84

1164

0

33.65

94.67

公共选修课

31

249

0

21.20

70.64

10全校课程规模情况

课程类别

课程门次数

课程规模

30人及以下课程门次数

31-60人课程门次数

61-90人课程门次数

90人以上课程门次数

专业课

2724

519

1538

416

251

公共必修课

1164

23

187

396

558

公共选修课

249

106

8

62

73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变革,我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的融合创新之路全力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以打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邀请北京超星集团就“图谱为基,AI赋能,助力课程数智化升级”为任课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培训聚焦前沿知识图谱技术与AI应用,赋能青年教师,使其熟练掌握运用知识图谱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借助AI功能增强课程互动性与精准性的实操技能,拓宽课程建设视野,激发教学创新思维。培训成效显著,为青年教师的课程建设工作注入了新思路、新方法,有力推动了我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进阶,为后续全面实现课程数智化转型筑牢根基。

     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了我校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作用积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举办沧州市第二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沧州市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政专业学生五百余人参加集体备课会与沧州市重庆路小学、沧州市运河区实验小学、沧州市第三中学、文安县文衡实验中学分别举行了合作共建签约仪式与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合作共建活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深化合作、促进两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与石家庄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开展三地云端共建,弘扬赶考精神——暨联合纪念中共中央进京“赶考”75周年活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举办沧州师范学院第二届课程思政讲课大赛,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8名。2024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经个人申报和组织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共确定沧州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20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申报、建设工作,确定18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落实总书记“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讲话精神,按照“一个目标(立德树人),两个模块(必修课[美育、劳动教育]、选修课),三方导向(职业道德导向、职业技能导向、综合素质导向),四项应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就业参考、毕业要求),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的设计思路修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现发展需求“软激励”和价值应用途径“硬约束”的结合,将第二课堂成绩作为学生入团入党,推优评奖的重要考核依据,逐步将二课堂做成共青团的第一阵地和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使其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抓手,全面融入“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四、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一)教学改革与研究

2024年度,我校获批10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项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项目,8项其他省级教改项目;申报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课题获批20项。校级教改立项34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30项,校级教改参与结项验收20项。

省级项目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12项,课程思政类10项,京津冀协同项目3项,服务社会项目3项,大运河文化相关项目2项。

从项目研究情况看,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表现突出积极探索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如 BOPPPSPBLTBLCBE、混合式教学等思政类教学改革项目众多,学校积极响应课程思政的号召,在不同学科领域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和途径,如《环境保护概论》《大学英语》等课程都开展了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地方文化资源利用开展有益探索,通过将大运河河北段地域文化、河北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等融入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体现了学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区域协同发展意识增强积极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体现了学校对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视,有利于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在区域教育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拓展空间。

此外,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河北省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河北省2024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在微课制作比赛中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

(二)实习实训与产教融合

圆满完成 2024 届毕业论文(设计)全流程工作,包括前期培训、过程管理、精准指导、评优推选以及总结反馈等环节,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达到预期标准。同时,将相关数据完整上传至国家指定平台,实现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与共享,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评审专家的全国范围推送,为学术评价的公正性与专业性提供有力支持。

组织 2024 届毕业实习生表彰大会,通过表彰优秀实习生,树立榜样典范,激励在校学生积极投身实习实践,提升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高效完成沧州市教育局教育实习总结会议的筹备事宜,为地方教育实习工作的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搭建平台。

系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梳理、优化与拓展工作,通过全面统计与精准分析,2023 - 2024 学年新增实习基地 37 个,其中师范类实习基地 7 个,雄安新区实习基地 2 个,有效扩充了实习资源,丰富了实习类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实习选择。同时,深入多个实习点进行实地调研,精准掌握实习基地的实际运行情况与学生实习动态,为实习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一手数据支持。

选派第五批共50名援疆支教实习生,前往库尔勒市及轮台县的 7 所学校开展支教实习工作,在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实习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提升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学校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学校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置于服务沧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探索特色化自主转型,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共享、人才交流培养等领域,构建起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政府支持帮扶、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创新引领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筑产才融合“新高地”。

(三)创新创业教育

营造双创教育良好生态。正式启动沧州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积极探索打造“校地企”多领域合作共建,为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事业探索创造新模式,提供新途径、新方法;指导6个成功创业团队设立“创享”扶贫助学专项基金,资助沧州地区困难家庭的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两学期共资助困难家庭8户,每户资助金1000元,并捐赠学习用品等;完成创业小屋24年换届入驻工作,保留项目6个,新增项目8个,涵盖文化创意、摄影剪辑、互联网+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培训活动3次,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现创新创业证毕业生持证率100%全覆盖。

强化生涯教育指导。成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就业、创业相关赛事,频获佳绩。组织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吸引全校15045名学生报名参赛,参与率高达95.73%。经过层层严格遴选,最终选育推荐5个优秀项目进入省赛。此外,我校学生荣获 “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2名、三等奖16,获“中国互联网+大赛”河北赛区铜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省级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3名等。

11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项目

数量

是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是否开设创新创业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牵头单位

沧州师范学院

是否按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奖学金(万元)

6.0

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投入(万元)

60.0

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数(册)

2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人)

170

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人)

500

在校学生创业项目

项目数(项)

25

参与学生数(人)

140

获得资助金额(万元)

4

五、质量保障体系

重视建章立制,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与队伍日益完善。出台《沧州师范学院关于加强与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沧州师范学院新上岗教师课程审核管理办法》《沧州师范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工作实施办法》,完善《沧州师范学院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及教学督导、教学信息站实施办法,并积极推进二级学院及基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建设,牢固树立并积极发挥二级学院、各基层教学组织在学校整体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体意识,增强学院以及教师投身教学质量保障的自主性、积极性。

严格落实“一个体系,三期检查、六度审核”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工作成效。(如图1所示)

紧盯短板弱项,革故鼎新彰显成效。本学年教学督导实现了校院协同和反馈形式的革新。10名专兼职督导分成5组定点包联学院对青年教师指导帮扶,督导听课后以向教师即时反馈和向学院集中反馈形式,聚焦问题,督促整改,形成闭环;同时对于青年教师进行跟踪纵向督导,在教学督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上相较以往有明显效果。同时,为了实现系统督导,两次中期检查将一流专业建设评估、一流课程建设评估、师范专业认证关键环节放入检查清单,在督导范围上向全链条系统督导、闭环督导迈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保障持续改进时效与成效,5月依托企业微信上线教学质量问题反馈与持续改进流程,对于学院、师生反映较大的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即刻记录到企业微信,发送相关部门与学院督促拿出措施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成效反馈回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针对青年教师行为失范问题,克服好人主义,加大惩治、教育力度。上半年处理教学事故4起,4人次给予全校通报批评,1人次给予全院通报批评、停课重新接受培训;新上岗教师课程审核不通过1人,毕业论文抽检不合格1人,严肃了教风、考风、学术之风。

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的变革,推进质量保障信息化步伐,借力信息技术,实施评价改革。利用超星评教系统进行网上督导评教、学生评教,强化重视教学、重视质量工作导向。

12  评教相关信息

项目

本科生参与评教人次数(人次)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人数(人)

学年内督导听课学时数

学年内校领导听课学时数

学年内中层领导听课学时数

数量

11957

69

2342

167

921

为改进教学与更好指导学生学习服务,利用问卷星软件组织开展学期末评学活动,明确评价指标、方法、时间等,对评学结果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反映学科课程教学多方面的指标信息,对效果进行针对性分析与后期指导,为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提供改进教与学的科学依据。

重视经验总结与成果凝练,推进质量管理再上新台阶。20243月,组织召开学校2023年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对2023年度教学质量文化主题海报比赛、征文比赛、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设计大赛、师范生课堂教学创新设计大赛共4场校级赛事的获奖者进行表彰,对2023年度教学质量管理优秀单位进行表彰,对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水平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紧密结合专业认证、审核评估要求,完成本年度教育部平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工作和2023-202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服务我校教学宏观管理与决策。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就业数据

2024年共有本科毕业生4010人,实际毕业人数4010人,毕业率为100.00%,学位授予率为99.60%

本学年召开大型综合性招聘会2次,共有600余家优质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4000余个,参与人员达2万余人次。各学院共开展访企拓岗153次,先后邀请沧州市鸿臻高级中学、河间市天河高级中学、盐山县第八中学等单位带队组团来校招聘,共举办专场招聘会、宣讲会110场,提供岗位3000余个。

截至20248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1.15%在对口就业方面,截止目前,2024届毕业生中师范生2679人,从事教育行业1178人,专业达成率为43.97%;非师范生1923人,从事非教育行业1383人,专业达成率71.92%

(二)能力素养提升实效

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2023-2024学年,学生共有760人次参与了我校教师主持的涉及电商、医疗、养老、文化等众多领域的151个科研项目,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科研的动力与兴趣,提升了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探索职业方向,提升升学就业竞争力,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本学年共有106人次在学科教学技能、文学艺术、环境保护、计算机能力、数学建模、英语等多个领域的50多场竞赛中取得佳绩,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9项,二等奖49项,三等奖93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项,二等奖152项,三等奖221项。体育、艺术赛事也斩获颇丰。30人次参加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取得前八名的好成绩,其中武术类、国标舞类国家级比赛获第1名4人次,第3名1人次;省级体育赛事获第1名4人次,第2名3人次,第3名3人次。艺术类101人次在国际级、国家级、省级艺术设计、版画等艺术比赛中获奖。这些成绩充分体现出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效。

(三)国际交流活动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国际交流活动。第七届 “数字经济中的商业管理” 国际会议,我校学生线上分享了人工智能与创新生态系统方向的研究成果,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选派交换生前往意大利、泰国交流学习,汲取多元文化养分,拓宽国际视野。2024年暑期,我校承接中国(沧州)文化沉浸式体验夏令营项目,来自美国的 70 名青少年营员深入体验了剪纸、中国画、泥塑、诵读等中国传统非遗课程,相关宣传视频登上美驻华使馆宣传页,扩大了文化传播影响力。

七、特色发展

(一)“七色文化” 引领,全方位育人铸魂

坚持以生为本,持续加强“七馆一园”特色品牌建设。依托“红色”齐越教育馆建设的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致力于“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助力云南勐腊、新疆轮台等地386名教师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和基础教育发展,为新疆巴州培训普通话测试员18名,17人通过首考;“蓝馆”洪昌美术馆成功举办“丹青绘盛世 翰墨书华章”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画展及书法展、“奋楫笃行在路上——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春水汤汤:从大运河到塔里木河”音乐会等,使冀疆两地群众在交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充分利用 “七馆一园” 的独特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七色文化蕴含的丰富教育内涵,成功培育出 “齐传添翼” 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带领学生开展公益助农直播,传承弘扬齐越精神,构建 “三全育人” 格局。美术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积极探索创新,将 “七一勋章” 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巧妙融入课堂教学,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学的思想深度与教育价值,彰显了师生在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中的卓越成果,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们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精神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荣获省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二等奖

结合专业特色,深化“七馆一园”文化浸润功能。新入职教师教育培训中融入七色文化元素,使教师从入职之初就树立起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的理念,从而在后续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新生教育阶段引入,能够使其快速适应校园文化环境,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学习目标;在党团日活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渗透,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利用各级团组织、学生会以及社团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组织开展“七色之蕴”文化艺术节等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健康向上、格调高雅清新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与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文化育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援疆支教赋能,共绘教育均衡画卷

2019年至今,我校连续五年组织实习生援疆支教,2023年秋第五批援疆支教学生50名赴新疆库尔勒市及轮台县实习,为新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实习生在新疆支教成绩斐然2023 年秋季,50名学生赴新疆支教,其中20人获评 优秀实习生”“优秀实习教师2024 年春季,又有19人参加援疆支教实习,11 人获评优秀实习生,6 名同学获得教案评比一、二、三等奖,2 人获得诗词大会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1 人获得优秀安保处干事称号,1 人获得由轮台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颁发的优秀裁判员称号。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我校“独臂少年”宋腾傲,三次主动援疆支教,荣登“河北好人榜”,并提名“中国好人”。他的事迹被央视新闻、河北新闻网、文明河北等国家级、省级媒体争相报道。

实习生们充分发扬 立品德、肯吃苦、善钻研、业务精、能力强、上手快的支教精神,克服困难、无私奉献,不仅提升了自己面对复杂教育情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灵活应变的教育智慧而且也在实习锻炼中养成了坚韧品质与社会责任感。他们的加入,补充了新疆地方师资缺口,引入新教学模式与资源,为当地教育均衡发展贡献了力量,也在实践中促进了民族交流与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文化根基,让青春在祖国边疆绽放出了绚丽之花

信息技术为翼,重塑教学评价新篇

深入落实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的变革,推进质量保障信息化步伐,借力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教师方面,23年引入超星评教系统进行学生评教,实施优秀限额,保证了评教结果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在管理上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教学奖励、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在教师成长方面,既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也便于教学管理层及时发现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精准帮扶;同时,使教师更清楚了自己在教师群体中的位置,激励他们积极投身教学,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督导评教坚持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借助评教系统信息化技术,全面实现教学管理层与校院两级督导日常线下听课线上评教,增加了评教样本,拉长了评价周期,关注教师纵向成长与进步,增强了评价的专业性、科学性。相较于以往期末“一评定等次”的传统作法,在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上迈进了一大步。

学生评价方面,出台《沧州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本科课程考核方式变革的指导意见》(教字[2023]14号),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摒弃单纯以分数论高低的旧观念,着重衡量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融合发展的程度。评价方法上,近30%的课程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记录学生全程学习轨迹,术科、工科及实践性突出的课程采取闭卷与实操相结合,评价内容注重知识多元性、技能实操性(如工科专业看产品研发、艺术专业看作品创作)、素质延展性(“第二课堂成绩单”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表现评定其品德修养与社会情怀)。不仅关注专业知识掌握,更着眼于创新思维、解决复杂情境问题能力的养成,助力学生长远职业发展与社会融入。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高端人才不足,科研团队建设尚待夯实

1.存在问题

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的储备尚显不足,学科交叉融合力度还存在着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端科研成果的产出,后续仍需持续发力,不断优化完善。

2.改进措施

“立足培养、着眼提升、优化引进”,引进一批高水平专家人才,打造一批省内知名学科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中坚力量,建成一批省内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培养选树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拔尖人才等专家人才,加强引进和培养国家级、大师级和引领学校重点工作开展的领军人才,实现高端人才库建设新突破。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总要求,确保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教育规划、科技创新规划环环相扣,打造我校学科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新局面,形成以学科需求为导向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和教师培养机制。对重点规划的急需学科、新兴学科,做好师资储备;对着重建设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做好提质优化、优胜劣汰,打造重点学科团队;对亟待转型的调整学科、升级学科,做好原有人员的转型规划、能力挖潜、梳理整合,实现人尽其才。

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要求高职称高学历教师、重点创新团队、学科平台负责人每年必须参与申报国家级课题。通过政策引导,制度督促,奖励激励,让高端人才充分发挥高端作用,争取高端成果,实现多个突破。加强现有科研平台的建设。对重点学科、科研平台进行定期考核,实行末位淘汰退出机制,督导各级重点学科、科研平台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引领标志性成果产出。

理念转变缓滞,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创新

1.存在问题

“四新”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革新亟待向纵深推进,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举措尚需继续落实落细

2.改进措施

深化“四新”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期组织教育专家、行业领袖与高校教师研讨,明确“四新”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根据数智时代发展与人工智能应用趋势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四新”发展紧密衔接;推广项目式学习、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大对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技术专项培训与经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的专业技能;搭建统一的智能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优质智能课程、教学案例、虚拟仿真实验等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建立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应用智能技术且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落实落细“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举措。制定详细的“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目标与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避免单一成绩评价。

办学经费紧张,学校发展面临挑战

1.存在问题

目前学校在办学经费的筹备上存在一定压力,使得学校发展面临着挑战。资金不足导致教学设施更新换代步伐稍显滞后,师资队伍的充实与优化受到一定限制,教育质量提升面临艰巨的任务。同时,这也在学校科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带来一定束缚,使学校的长远竞争力提升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2.改进措施

多元化筹资渠道。充分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加大对教学科研、人才引进、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及科研奖励力度,筹措资金完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设备;积极申请政府专项债券,全力支持校园二期工程和硕士点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吸引企业捐赠或投资,共建实训基地和科研项目;发起校友捐赠活动,增强校友与学校的联系,争取校友支持等。

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科学编制预算,大力压缩非必要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确保经费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满足教学科研资金需求,全力保障学校中心工作。

版权所有 沧州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青海南大道16号